上周,大众汽车宣布向小鹏汽车增资7亿美元,双方还达成技术框架协议,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;同时,奥迪也与上汽签署谅解备忘录,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,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的开发。
这被认为是中国汽车人的荣光时刻。这说明中国车企的新能源技术不仅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,而且也得到了大众、奥迪这样全球领先的跨国车企的认可。
【资料图】
但事实上,变化早已悄然在发生。在此之前,丰田早已联手比亚迪和广汽,而且还成立了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,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电动车;吉利的浩瀚SEA架构不仅用于领克、极氪等品牌,也用于沃尔沃、极星和smart等品牌上。
7月31日,丰田中国宣布,丰田在华最大研发基地“丰田汽车研发中心(中国)有限公司”将于8月1日正式更名为 “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(中国)有限公司” ,丰田在华三家合资公司(一汽丰田、广汽丰田、比亚迪丰田)的研发中心工程师都将加入该研发中心主导的项目中,电装公司和爱信公司也将参与研发活动,加快电动化动力总成的研发。
这也意味着,“后合资时代”已经全面到来。
业内对于“后合资时代”这个词肯定都不陌生。此前,大家对于这个词的理解有些“狭隘”,基本仅限于股比放开后,合资双方的话语权变化。但没想到的是,股比放开后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
其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,疫情3年,中国汽车市场风向大变,新能源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,而且凭借极度内卷的价格、更高颜值和配置等,顺利实现了通过智能化和电动化“换道超车”的愿望。
有不少合资公司的外方高管很不理解,为什么不挣钱的生意也有人做?身处其中的中国汽车人也很痛苦,不知道这样的极度内卷还要持续多久,而自己又能不能成为熬到最后的胜利者?
虽然过程很痛苦,但正是这样的“涅槃重生”,提升了中国品牌头部车企的竞争力。 蔚来董事长李斌刚开始坚持“我们不降价”,因为毛利已经非常低了,但最终还是变相官降3万,并由此获得了市场层面的反转;同理,小鹏汽车从G9上市的失败到G6的放手一搏、深蓝从SL03到S7、飞凡从R7到F7……可以说,每个新能源车企都已经并继续经历着“涅槃”的过程。
相比之下,此前合资品牌真的可以用“躺赢”来形容:大众的套娃造型和动力总成已经十几年没变过了;丰田的内饰越来越廉价;日产固执挑战中国消费者对于三缸的偏见;现代起亚不仅造型越来越放飞,而且还将供应链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,使得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……
从这个意义上说,中国品牌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都占尽了,崛起只是时间问题。
而且更重要的是,从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和前景来看,除了美国外,中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遥遥领先。因为中国的软件工程师不仅多,而且勤勤勉勉,这对于迭代速度非常快的软件行业而言,是至关重要的。而欧洲、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,本身就缺乏这个基础。
用户的接受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。 中国消费者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好的消费者,不仅“勇于尝鲜”,而且“喜新厌旧”,给创新提供了非常好的“土壤”。
因此,无论是丰田将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放在中国,还是大众联手小鹏进一步突围智能化,但仅仅只是开始。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各种方式,“牵手”中国新能源车企,一起开发新能源车型。
比如零跑就在昨天的全新架构发布会上透露,已经有跨国车企在洽谈技术合作事宜。“零跑不仅是整车制造商,还会是核心技术输出公司。”
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因此而洋洋自得。
首先,尽管我们在智能化和电子电器架构等方面有先发优势,但更应该看到,在车辆可靠性、耐久性、底盘等方面,跨国公司有更多的经验积累,相比之下,中国车企是“ 一边开飞机、一边修飞机 ”,容易出现“萝卜快了不洗泥”的情况。
其次,中国的智能电动化转型领先全球,但是否代表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还有待考察。电动化肯定毋庸置疑,但各地对于智能座舱的接受度却有很大区别,就好比欧洲、日本喜欢小车,中美消费者却喜欢大车一样。这种差异化,与区域特点有关,与文化有关。
比如,在其他市场卖得很好的现代起亚、标致雪铁龙和雷诺等,就玩不转中国市场。所以,大众投资小鹏4.99%的股权,一方面是为了简化流程,更快推进;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为了方便撤退呢?双方能否进一步深化合作,还要看全球市场的消费趋势变化。
中国汽车确实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机遇,但要想抓住这次机遇,还需要——不卑不亢,不骄不躁,不气不馁,保持优势,补齐短板。如果动不动就要“干翻BBA”,嘲笑别人“三瓜两枣”,这样的企业格局,注定很难能走得长远。
标签: